法律语言研究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业委员会  组织机构  秘书处  活动安排  资源下载  研究所  概况介绍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研究平台  学生园地  资源共享 
 成果概览 
 专著 
 教材 
 其它 
专著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所>>学术研究>>学术成果>>专著>>正文
 
《语用学纵横》简介
2007年10月30日  

   《语用学纵横》 冉永平 张新红 编著

《语用学纵横》07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作者:rypjidi     来源:中国语用学研究会     点击数: 1012     更新时间:2007-5-10     文章录入:rypjidi

书讯:《语用学纵横》

2007
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邮购地址:

    100011  
北京市 西城区德外大街43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读者之家(收)
    联系电话:010—585811010203
 
一、内容简介
《语用学纵横》共分十六章。
第一章“语用学的发展(I)”和第二章“语用学的发展(II)”概述发展中的语用学现状与概貌,涉及语用与认知(认知语用学)、语用与社会(社会语用学)、语用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语用学)、语用与二语习得(语际语用学)、词汇语用学、语用学与修辞学等,包括相关概念、研究对象、代表性成果等,并凸显语用学与近邻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第三章“语用意义的理论发展与识别”讨论Grice意义理论对心理主义的拒斥、Sperber & Wilson对Grice意义理论的修正、语用意义的自动识别及其三大模式:(1)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的“信念/愿望/意图”模式;(2)以会话发展和动态模型理论为出发点的“会话处理系统”模式;(3)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线索模式”。
第四章“含意推导与话语构建的意向性”主要讨论含意推导中的非单调逻辑特征、话语构建的意向性以及因果复句的语用嬗变。从逻辑学的角度考察会话含意的推导,试图为含意的语用推导提供不同视角的解释,同时还探讨交际中的意向性及其心理表征、语用理据和基本特征;因果复句的语用嬗变过程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中事物间因果聚合的主观认知,正是这一带有主观色彩的认知过程,形成了语言世界里各式各样的因果复句。
第五章“语用含糊与刻意曲解”涉及语用含糊及其运作手段,也即使语用含糊成为交际策略的语用因素,和刻意曲解的语用分析,包括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运行机制和语用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及语用策略,语用含糊和刻意曲解是交际主体根据特定的交际需求所选择的语言策略,存在语境制约下的语用理据。
第六章“推理照应的语用分析”涉及推理照应的句法研究、语义研究和语用研究,并着重分析推理照应中框图结构和常规关系之间的体现关系;推理照应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涉及人们的认知能力、知识模型、思维模式等因素,表现了人类共通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人们的认知差异。
第七章“元语言的语用分析”讨论语用缓和及其语用功能,比如人际功能、交际功能、移情功能,以及语用缓和与礼貌之间的制约关系,提出语用缓和的移情功能;然后讨论汉语中话语标记语“那么”的语用功能,比如延缓功能、阐发功能、对照功能、推导功能、话题功能;还探讨歇后语的语境顺应性特征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功能,比如元语用功能、语用缓和功能以及加强语境关联、凸显修辞效果等功能;最后讨论议论文写作所涉及的元语用意识与元语用选择。
第八章“非信息探询疑问句的语用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考察特定语境中疑问句(主要是非信息探询功能的疑问句)的语用功能,比如除了信息探询以外,疑问句还可起到发表意见、推进言谈、唤起同感以及信息确认等四大语用功能;还将分析影响疑问句语用功能的人际语境因素,比如权力因素及其对言谈的推进作用等。
第九章“语言使用中的模因现象”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阐述语言中的模因现象,涉及模因的由来与定义、特点与类型,重点探讨语言使用中模因的传播、变异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后发现,模因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直到语言科学,语言模因论将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应用于对语言发展的分析,为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第十章“语言礼貌与礼貌原则的再思考”继续深入讨论语言礼貌研究的困境、礼貌和语言模因及意图之间的关系,并将模因概念引入语言礼貌的研究之中,因为语言和语言礼貌都是模因,并对语言模因重新做出礼貌、非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另外还对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再思考,主要从礼貌原则的理论框架出发,就礼貌现象的描写和解释提出不同见解,以期使礼貌理论更趋完善合理。
第十一章“会话分析与言语行为研究”涉及会话分析的基本特征、会话分析的语料观及转写体系、会话分析的三个基本假设以及会话分析的语境观;然后在跨文化语用学和语际语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英语恭维语及回应的语用教学对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最后以汉语中的道歉为例,探讨此类言语行为的表达模式、语力及其语用特征。
第十二章“广告模因与广告对抗”分析弱势模因和强势模因之后,探讨广告中的模因现象,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重点分析广告对抗中的指称和评价问题,尤其是广告对抗所具有的针对性、挑战性和应战性等。
第十三章“庭审话语与庭审提问的语用分析”首先介绍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概况及庭审话语的相关研究,然后进行庭审话语和庭审提问的语用分析,重点分析庭审提问的语境顺应性,旨在通过对庭审中互动话语的分析来描述、解释和说明庭审提问这一动态言语现象的复杂性和各种法律语用功能。
第十四章“语言顺应论与翻译研究”以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为参照,尝试性地提出文学翻译的顺应观,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超语句层面)、顺应的动态性,以及翻译中译者的语用意识等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对文学翻译过程进行阐释与试探,以期推进我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
第十五章“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对中西方关联翻译论的发展进行回顾,梳理关联翻译论与关联理论的部分渊源,指出关联翻译论的局限性和制约性,并对关联翻译论的前景进行展望;最后从关联理论出发,把翻译置于交际范畴,从认知的角度剖析翻译中语境缺失的成因,提出在译语环境中重建关联的处理策略。
第十六章“翻译的成事性对等观与语篇视角”介绍并评析Hickey的语用翻译观,尤其是成事性对等翻译观,它是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很好应用,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诠释语篇中的视角现象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并从语用层面探讨视角与主位化、标题、主题和体裁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操控,以说明视角对语篇理解和语篇翻译的重要性。
《语用学纵横》汇集了30多位年轻学者的近期研究成果,包括刘绍忠、李军、曾衍桃、杨平、陈新仁、张新红、冉永平、宗世海、于国栋、莫爱屏、吴亚欣、申智奇、徐章宏、李占喜、张淑玲、马萧、李海辉、何雪林、戴仲平、张巨文、贺文丽、江晓红、廖开洪、杨婕、谢朝群等。最后由冉永平、张新红综合整理成专著。在何自然老师七十华诞之际,我们将这本专著作为礼物献给他,以感谢他的培育之恩、关怀之情,并祝愿他健康长寿!    
 
编  者
2007年5月6日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后台管理 |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07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法律语言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