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研究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业委员会  组织机构  秘书处  活动安排  资源下载  研究所  概况介绍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研究平台  学生园地  资源共享 
当前位置: 首页>>最近新闻>>正文
 
第十届法律语言学研讨会小组发言总结节选
2018-11-28 13:03  



第十届法律语言学研讨会第二小组发言总结

主持人:西南政法大学 肖云枢教授

总结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余蕾博士

 

 

本小组共有四位发言人,各个发言都紧密结合了法律口笔译实践。

 

第一位发言人是西南政法大学的肖云枢教授,其发言题目为《英汉法律词典中术语的翻译——以<元照英美法词典><英汉法律用语大词典>为例》。其发言在数万例句的基础上提炼而成,就目前国内两本最具权威性的词典《元照英美法词典》和《英汉法律用语大词典》为例,对英汉法律词典的注释与法律术语翻译现象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提出了基于词典编纂实践的法律术语翻译的建议。

 

第二位发言人是西北政法大学的付欣老师,其发言内容基于其与学生的合著的论文《目的论的视角下探究法律翻译的常见问题及翻译策略》。其发言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指导,以其参与翻译《中国公司法案例精选》 以及部分兰州市地方法规译文作为分析语料,讨论一般译者在中译英法律翻译过 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同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付老师提出的策略中除了一般的翻译策略外,还包括人机合作的翻译模式。

 

第三位发言人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余蕾老师,其发言题目为《中国大陆刑事审判语境下法庭口译中概括口译现象研究》。余蕾老师的研究挑战了学界和业界长期以来对于法庭口译中概括口译的简单化负面定论, 通过多概括口译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原创性地将概括口译的现象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别:主动概括、被动概括和惯性概括。并深入研究了三种概括口译现象的发生机制,指出对概括口译不宜进行简单化规定性判断,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第四位发言人来自业界,是来自旗渡法律翻译公司的张国良先生,其发言题目是《翻译专家论证实务与研究》。其发言指出:在涉外司法实践中,当出现模糊不清、歧义等语言问题时,往往需要语言专家出具专家论证意见书。发言人以一个具体的案例展示了翻译专家论证的过程和经验,探讨了语言论证的方法、如何与律师辩论衔接、专家自身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和舆论风险等话题。

 

本小主发言,一个探讨了法律术语翻译,一个结合法律翻译实践归纳了法律翻译中的常见困难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一个在法庭口译领域做出了原创性的研究,一个来自业界探讨了翻译专家在涉外司法实践中可能担负的专家证人的角色可能性。四个发言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基础,多个话题引起了热烈讨论。总而言之,本小组的发言促进了法律翻译领域的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

 

 

 

第三小组总结

 

主持人: 山东师范大学葛云锋副教授

 

 

17日下午,第三组分论坛在逸夫楼1028举行,本组的主题是“法律语篇分析”,由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葛云锋副教授主持。本组共有6人发言,发言的内容涵盖了电视调解、庭审话语、媒体话语、司法文书等不同体裁类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学院的徐优平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Scolding Brothers and Caring Friends: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ntity of Mediation Helpers in China. 该研究对电视调解中的调解员以及节目主持人的多重身份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身份构建中的话语策略。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葛云锋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Understanding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Courtroom Trials: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Genre Analysis. 该研究基于语料,对中国民事庭审过程进行了话语构建,运用批评体裁分析的理论对中国民事庭审过程中的不同体裁类型进行了概括与分析,揭示了影响庭审过程的各种机构、社会及文化因素。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郭亭亭博士做了题为“基于Praat 的商务纠纷庭审话语中利益争夺的语篇信息策略研究”的发言。该研究基于Praat技术,对庭审中商务纠纷话语中的利益争夺现象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其中的语篇信息策略。该研究扩展了Praat技术以及语篇信息理论的应用范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科基地的在读博士生林新明的发言题目是The Analysis of Terrorism Propaganda through Systemic Functional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Big Data Technologies. 该研究关注了媒体中的恐怖主义新闻报道,基于大数据并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新闻中的恐怖主义报道进行了话语分析,揭示了其主要话语策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科基地的在读博士生卢楠的发言题目是Legal Reasoning PERIODICITY of Common Law Judicial Opinions and Chinese Judgments in a Genre Perspective. 该研究从体裁分析视角,对中国判决书中以及普通法系判决书中法律推理的语篇格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不同法律体系中法律推理的不同表现方式及话语策略。

湖北工业大学的孙炳文的发言题目是“从言有所为到译有所为——英汉话语标记语的目的等效研究”,该研究以法庭口译员如何处理话语标记语为研究对象,揭示从言有所为到译有所为的语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策略及内在动因。

 

 

 

第四组分组讨论总结

2018111713:30-15:50

法大昌平逸夫楼1029

 

法律语言学研究

主持人:刘蔚铭

 

 

各位老师、学生及同仁,大家好!

 

我是第四组“法律语言学研究”讨论组主持人。这一组共有六人发言,内容精彩,特点鲜明。以下是本组总结。

 

袁会长的确是桃李遍天下,我们这组六人之中就有三位是袁教授的在读博士生,分别是陶君、刘玉洁和郭静思。他们全部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其发言具有突出的共同特点,即语言学功底深厚,分析问题能力强;关键词是系统功能、多模态、评价和语料库;选题注重现实问题,比较独特。陶君同学围绕从有罪到无罪,旨在说明法制新闻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与作用。刘玉洁同学的题目是《评价系统视域下中国反腐公益广告中“法治”的多模态建构》,对反腐公益广告中的反腐话语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行了多模态分析。郭静思同学的题目是《冤错案件新闻报道语篇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对主要冤错案件中的英语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语言特征。以上三位发言者的发言具有博士论文特征,其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动因、分析框架等等,均具有很好的研究框架。

 

另一位发言者是研究生郭雅倩同学。她来自大连理工大学,代表其导师马泽军发言。她发言的题目是《庭审中被告人的评价性转述话语及其态度表达》,认为转述话语是庭审参与者的一种语言策略,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以实现交际目的,通过韵律特征分析揭示转述话语的态度意义。这次研讨会有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大工”——大连理工大学。以前确实没有听说过他们有涉及法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欢迎你们的加入!

 

另一位发言者是来自甘肃政法学院的杨德祥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中国法律隐喻研究与分析》,认为从法律发展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具有与英美法律隐喻一样的在法律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修辞活动,详细考察了中华法系法律术语中的隐喻现象,并与英美法律隐喻进行对比,从而解释法律隐喻的现实意义和法律方法论价值。杨教授的发言充满古文法律案例,知识面广且深厚。作为主持人不禁问他:你是英语教授还是法学教授?

 

另一位发言者是主持人本人,其题目是《从含混到清晰:易解的法律语言是成功的一半》。本发言认为,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或省力原则,信息交流应是运用简洁的话语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是人类行为的自然规律,也是指导人类行为的一条根本性原则。纵横观察语言的进化史,无不是向着以简驭繁的方向迈进,其清晰易解是一个必然趋势。本发言通过国内外实例揭示法律语言从含混到清晰的过程,指出清晰易解的法律语言的优化性和经济性,说明这样的法律语言是法律实践成功的一半。

 

本组总结发言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分论坛第五组总结

主持人: 南京师范大学 施光教授

 

    本组讨论的主题是法律语篇分析,七位发言人围绕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本组发言呈现出两大特点:第一、紧扣主题、内容多元。本组七位发言人中有六位发言人关注了司法语篇,涉及刑事判决书、刑事庭审话语、电信网络诈骗话语、警察讯问话语、法制新闻话语和公诉人话语;一位发言人关注立法语篇,涉及中美宪法评价资源的比较研究。无论是司法语篇还是立法语篇,都是法律语篇,表明本组讨论紧扣主题。七位发言人的话题完全独立,没有重叠,体现了本组讨论话题的多元性。本组发言的第二个特点是:理论创新。中国政法大学的张洪芹副教授在对中美宪法评价资源进行比较分析时,试图对马丁的评价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以汉语语料(中国宪法)为基础提出评价资源的新分类,并建立汉语评价资源量表,具有一定理论创新价值。中国政法大学的张彦副教授在对警察讯问话语中的重复现象进行研究时,提出了重复的新分类,令人耳目一新。

 

 

 

 

分组讨论第6组、第7组总结

主持人/总结人: 西南政法大学曹志建副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现在向大家报告分组讨论第6组的研讨情况。

在我们组中,第一位发言的是,华东政法大学的余素青教授,她发言的题目是庭审各言语角色的叙事构建对言语效果的影响程度调查。

余老师在发言中探讨了庭审中控辩双方如何通过叙事构建对自己有利的故事版本,从而以影响法官大脑中的故事版本, 达到说服法官的目的, 以及法官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可以说服多个受叙者的判决。余素青教授提出,庭审过程就是这三个基本故事版本的整合过程, 并且将这三个版本放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探讨了公诉人、 辩护人、 被告人和证人在庭审中如何构建叙事,并研判了认知因素对言语效果的影响程度。

 

第二位发言的是广东航海学院的刘娟副教授。她发言的题目是《基于语篇信息的普法语篇自动评价研究》。刘娟副教授基于语篇信息理论,探索了如何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建构了一个普法教育语篇自动评价机制。她首先根据经典扎根理论的方法,归纳出了四个核心评价标准,依据对语料库语篇进行了综合和分项评价数据,建构了一个综合评分和有效概念分项评分的关系模型,并通过对语料库文本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语篇信息分析,探析和归纳除了每个有效评价概念相应的语篇信息表征和语篇信息模式。她以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并在详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了一个总的评价机制,并为如何改善普法语篇的评估与撰写提出了建议。

 

第三位发言的是肇庆学院的关鑫老师。她发言的题目是《自媒体言语司法鉴定研究初探》。关老师在发言中首先论述了自媒体时代言语特点和自媒体时代司法言语鉴定研究与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如何采用语篇信息分析方法,对自媒体言语进行言语鉴定研究。关老师通过个案分析,检验了该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并提出,在自媒体时代,司法实践中书面言语鉴定和口头言语鉴定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两者应该相辅相成、 相互印证,从而提高言语鉴定证据的信度和法庭采信度。

 

第四位发言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霍颖楠老师。她发言的题目是《语料库支持下的德国环境立法篇章研究》。霍老师采取了跨学科研究的理念,在以篇章语用学为视角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德国环境法的基本概况, 分析了该领域的立法篇章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手段表达其核心理念。霍老师构建了一实证分析的立法篇章理解模型, 并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对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其中,霍老师遴选出了 10 个关键词进行重点分析,确定了其所体现出的主题内容及结构,并结合全库的关键词语境信息,对关键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描述了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以及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在内容上的侧重点,以期为我国环境立法提供参考。

 

第五位发言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孙波老师。 

他发言的题目是《司法讯问中语言信息的变化分析——以涵义指称理论为视角》。他探讨了如何运用弗雷格的涵义指称理论, 分析和解释司法讯
问过程中名词或名词词组涵义、 指称和表象的关系, 以此发现其中的语言信息存在衰减、 增生和变异三种变化,并利用大量实例,论述了如何合理利用这三种变化关系,实现司法讯问的隐蔽性、突然性和策略性,从而提高司法讯问的有效性。

 

第六位发言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毛中婉老师。毛老师的发言题目是《法律英语翻译中因果连接词的使用研究》。她通过一个自建语料库,论述了如何以法律翻译文本语料为基础,探讨因果连接词在法律翻译文本中的使用及对逻辑关系的体现。她分析了译文与原文中五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因果连接词(组)提出 英语译文中因果连接词与英语母语者构建的英文文本中因果连接词在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上都有较大区别;英语译文中因果连接词出现句法和逻辑关系两大方面的误用并分析了产生误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第七组 共有两人发言。

第一位发言的是桂林理工大学覃伟英老师,她发言的题目是《立法文件汉英翻译的基本原则——以《民法总则》 英译本为例 。覃老师基于法律语言的特点, 对北大法宝版《民法总则》 英译本做了分析,提出立法文件汉英翻译应当遵循准确性原则, 在把握法律条文立法本意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遵循规范性原则, 翻译时需关注英语法律文本的行文特点; 遵循一致性原则, 将相关部门法看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更高层面上把握用语一致性问题; 遵循简洁性原则, 尽可能将本身相对冗长的法律文字以精炼的译文予以表达。

 

第二位发言的是山东工商学院的范慧茜老师。她发言的题目是《基于复合语料库的《民法总则》 若干新词英译探讨

收集中国大陆现行汉语民事法律文本自建汉英平行双语语料库, 其次收集大陆法系代表国家(地区) 的民事法律文本的汉英版本作为参照语料库, 再以英语本族语语料库和美国最高法院意见数据库作为类比语料库,自行研制和构建了复合语料库。在“术语关联” 理念指导下, 先从历史、 文化、 法学及语言学等角度阐释若干新词的翻译,并基于自构建的复合语料库交叉检验后给出了建议译文,希望对《民法总则》 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翻译和研究有所贡献。

 

 

 

10组小结

主持人: 西南政法大学 张翠玲教授

 

    本组共6位参会人员作了报告,组长是来自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与侦查学院副院长张翠玲教授。

本组报告的主题是司法语言证据的分析与应用技术,内容涉及司法语音比对、笔迹鉴定、文本鉴定和证人证言可信度。

    张教师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司法语音比对中第一次采用似然率的案例。该方法采用声学分析方法,提取MFCC,运用线性辨别模型,实现语音证据分析的量化,该研究属当今世界刑侦侦察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在司法实践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院长陈金诗教授介绍了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电信诈骗话语鉴别研究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他给大家分享了电信诈骗语料库的建设情况。他通过语音和文本分析,揭示诈骗话语中存在的一些语言特征,并探讨这些特征对甄别网络诈骗的作用。该研究对预防网络欺诈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来自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与侦查学院的季云起教授结合自己开展笔迹鉴定工作的丰富经验,向大家展示了如何界定确定可用于笔迹鉴定的言语特征,并结合案例说明笔迹鉴定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

    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的张少敏博士作了题为“Authorship attribution for Chinese short email”的报告,该研究通过建立电子邮件语料库,对其进行信息结构标注,采用辨别分析统计,探讨文本作者归因的有效特征。该研究显示,语用、话语语义和话语信息特征能有效区别文本作者。

    来自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余新兵博士运用模拟实验,建立证人证言语料库,采用语篇信息成分分析法,通过统计,得出话语信息结构类型特征,并以此作为辨别证人证言真实性的语言特征。该研究信息结构可有效预测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来自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钟彩顺老师,结合英国司法语音比对的做法,从操作规程和技术规程两个方面,说明司法语音比对如何在实务中增加其信度和效度。研究认为,司法语音比对应从材料处理、语音转写、特征分析和结论报告四个方面来优化现有规程。

    综合来看,本组汇报的研究有三大亮点:

    1)研究内容都属相关领域的前沿课题

    2)研究方法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3)研究目标与当前司法实务紧密相联

    这些开拓性研究体现了中国法律语言学者正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接受建设法制中国的历史使命,用学术智慧和科学力量,为实现司法正义作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后台管理 |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07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法律语言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