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研究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业委员会  组织机构  秘书处  活动安排  资源下载  研究所  概况介绍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研究平台  学生园地  资源共享 
当前位置: 首页>>最近新闻>>正文
 
张军检察长与王洁教授座谈摘录
2021-03-23 11:56   《法治新闻传播》

张军检察长与王洁教授座谈摘录


(原文刊登于2020年出版的《法治新闻传播》。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编者按: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洁从媒体上读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的接访笔录时,对接访笔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撰写专题文章,分析张军接访中的语言特点,认为张军检察长接访实录的鲜活语言,展现了融合说法理、谈情理、讲道理的司法语言的修辞能力,是将法律语言、社会语言和生活语言穿梭运用的成功典范。共和国的首席大检察官、最高检检察长何以形成这种语言风格?法律人如何用好法律语言艺术,提升办案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近日,79岁高龄的王洁教授就这些问题专题访谈了张军检察长。现将访谈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观点摘要:

◎用好法律语言,首先是要有情怀,这个情怀不是说空话,实际上就是总书记讲的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你要尊重当事人。你尊重当事人,他是能感受到的。

◎用好法律语言,首先是有情怀,其次才是能力。你首先有情怀,感动他一半了,情怀里也就能透出他的能力了。具体来说,什么是语言的能力?用我自己的语言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用好法律语言,有了情怀、有了能力,才能有语言的自信。这个自信就体现在:能判断他(和你对话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语言环境是什么样,然后我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就是有了情怀,有了能力,就有自信。有了自信,再去驾驭语言,形成的气场就大不一样。有自信,有气场,你才能够去感染人,让当事人觉得你说的都是真的。

◎最好的法律语言是什么?——就是法律人讲的社会语言,法律人讲的生活语言。如果法律人讲法律语言,往往让人听不懂。法律人讲社会语言、生活语言,不是轻易培养出来的,要把法律语言、法律规定、法律的思维变成生活语言,这个运用能力,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在工作中体悟。


最好的法律语言是法律人讲的社会语言、生活语言

——王洁教授访谈张军检察长摘录


王洁:因为想写一本法律语言的书,读到了您原汁原味的接访笔录。(感觉这是一个成功运用法律语言的典范,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个交响乐曲,一层一层一层的,中音、低音、高音,全都有。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为什么想到以笔录的形式刊登接访办案情况?

张军:我看了您写得分析文章,许多许多是过誉过奖,我是这个无心地一说,您这么一分析,我就觉得我很高大上了。)去年124号我们去重庆调研,还不是为了专门到那去办案,我说你们帮我找个案子就到那说一说。他们准备了。我以为就是个刑事案子或者是民事案子,在飞机上我再打开看一看,准备一下,下飞机就干活了。一看是个行政案件,行政我这就是跨界了,王老师,所以我就觉得很忐忑,赶紧看,我说怎么给我找这么个案子。我也确实没那么多时间,就在飞机上现看现准备,好在法理都是通的,公正都是一样的。办案和这个接访,都是做人的工作。这样,到了那里,和当事人在一起聊了,效果还不错。聊完了以后,我说你们把这个把都整理出来吧,做个记录,做个积累,然后挂在我们自己的内网上。就想给我们的大检察官、检察长们打个样,让大家都能够这样带头办案。目的不是你学我怎么做,因为每一个案都不一样,就是检察长要办案,别净坐在屋里边当官,我们如果连卷都不看,办案连卷都不看,就听汇报。怎么能行?目的是这个。推动大家直接去见当事人、去办案。那么领导都这么直接办案接访了,我们的检察官接访办案时也就能够认认真真办案。虽然接访的新闻当时就报过,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检察工作、能够关注我们检察官是怎么办案,关注我们办案有多么认真,就想到了用笔录。

笔录这个题材,在报纸上几乎没有过,共和国的历史上都少有。只有过节录一类的,比方说审“四人帮”,有那么三两句对话都是引号,顶多有那么十行八行,整体都是笔录拿出去的就没有过。我就想用这种形式引起大家关注,让大家能够了解检察官怎样接访办案。我们先把别的大检察官办案的情况先登了三个之后,再登我这个。果然我们尊敬的王老师就看到了。如果是一般的新闻稿,估计看的人就没那么多了。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王洁:我想知道您是如何构思、组合问句的?我们汉语里头的疑问句就4种,从它的这个开放度来说,特指问句排在第一,也恰恰是特指问句,经常用来在案件的事实叙述中使用,那么您在文章里就是这样使用,而且运用得十分自然。那么,您是怎样构建这个问句的,是明知故问吗?

张军:有一些就是。明知故问,才能把对方想说的那个话“引”出来。

王洁:我们知道,您有丰富的司法工作经历,也带头接访办案。您的这种语言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从您的角度看,法律人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运用好法律语言艺术?

张军:实践中,法官、检察官去学习法律语言,再去有意识的去运用,这样的学习经历,很难有。那么多人没有学过,我也没有专门学过法律语言,为什么我这个法律语言您还给予肯定,都觉得用得还是合适的?我的体会有三点。

用好法律语言,首先是要有情怀,这个情怀不是说空话,实际上就是总书记讲的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你要尊重当事人。你尊重当事人,他是能感受到的。就像接访时我一见面,就叫老哥,那就是尊重。对我们的当事人,不管什么身份,你都要去尊重他,你尊重他了,或许就能感动他。打个比方,就像医生跟患者,面对患者,很耐心地去听,然后像跟家里人一样去跟他解释,马上他就信任你。比如您跟我说,您的这个病不算什么,我见得多了。我就信了,首先心病就让你给治基本上治了,这个病理的一些东西再去慢慢治疗。年轻的医生不懂,可能就会说,你这个病得赶紧看,不看的话按照这个发展下去,死人的可不少,那不就完了吗? 或者三言两语以后就是下一个,让患者觉得你就是对付,或者说没给我看透,就这么个道理。

王洁:这个就是医德的问题了。

张军:对我们来说就是法德。所以我想用好法律语言首先是情怀,有了这个以人民为中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情怀,你才能认真。你在法庭上你首先得尊重当事人,你不尊重当事人,律师就能有感受,律师就开始跟你急,你要是真正尊重律师,尊重当事人,律师马上就有感觉,我别再去给他们刁难了,就是这个样子。这里边就体现了初心使命。就是首先要尊重,得有情怀,拿对方当人,你才能够去认真聆听,你认真聆听,那个申诉人他也能有感受,因为他不知道申诉了多少次才能到我们最高检,一比较这个人不错,他很认真,你看这个什么检察长居然也能够这么耐心去听一听,首先火就消了好多了。你尊重他,才能换位思考,替他思考,让他能感受到,你不是敷衍的,你是在认真。他就觉得,好比这个医生看病,这个医生我信,找到了一个好医生,他给我开了药,虽然很简单,但肯定是对症的,这就放心了,心情就好了,那就容易接受你的这个结论。

用好法律语言,首先是有情怀,其次才是能力。你首先有情怀,感动他一半了,情怀里也就能透出能力了。所以我说其次才是能力,这个能力是什么?就是咱们法律语言通畅、达意,不就是能力吗?这是其次的。你尊重他了,说的话那就自然而然的中听,你要是不尊重他,用法言法语,人家也觉得很隔阂,很生硬,这个甚至都不对我的这个心思。所以首先是情怀,其次才是能力。能力是日积月累,是从生活中来、是从工作中去体悟。就算是学习语言,懂得了法律语言的理论和应用的一些事例,但是如果运用的能力不行也是白搭。就是要随机应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上下语境,讲不同的话。用我自己的语言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举一个例子:一个女法官审一个离婚案,夫妇两个都是农民。两个人互不相让。女法官把这个男方请出去了,对这个女的说:你这个老娘们,我向着你呢,你听不出来,你傻呀。然后女的就感谢法官。然后男的进来,女的出去了。女法官对他说,你还算个爷们吗?又给训斥了一番。最后,两个人都理解接受,很快就达成一个共同协议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法律语言的魅力。为什么?当事人他觉得你对他好。相反要是个教授,法官肯定不会这么说。回过头来教授就来告状了,你怎么骂人呢?但农民就能接受这样的语言,觉得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就该这么说话。只有知心的人才会跟你这么说话。我在农村生活过,我理解。这就是我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就是能力。

用好法律语言,我体会的第三点:有了情怀、有了能力,才能有语言的自信。这个自信就体现在:能判断他(和你对话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语言环境是个什么样,然后我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就是有了情怀,有了能力,就有自信。有了自信,再去驾驭语言,形成那个气场就大不一样。有自信,有气场,你才能够去感染人,让当事人觉得他说的都是真的,唉呀太有道理了,我自己都没想到我的这些权益,他给我这么一分析,虽然我能让渡一部分权力,但是这是必要的,这是肯定必须得这样,这样才能对我有利。

我们现在的法官、检察官,法律语言之所以运用得不够好,语言生硬,就和我们整个的社会治理,就包括教学实践、管理,都有关系。我们现在要努力的去创新。

情怀、能力、自信,这些都是蕴藏在生活中,比方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些也跟一个人的经历有关。我们家在农村生活过,插队下乡,那么这些经历就是让我和最底层的老百姓都能说上话。真是能做到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

德国有个学者李斯特,有句名言: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司法政策或者刑事政策。就是社会政策好,人们安居乐业犯罪就会少,不一定非得是这个专门针对犯罪的政策。那么我就想,最好的法律语言是什么?——就是法律人讲的社会语言,法律人讲的生活语言。如果法律人再讲法律语言,往往让人听不懂,这个不行。那个女法官审离婚案件我就特别推崇,人家一听就明白了,你要是跟人家文绉绉地说,哎呀,你们这个感情还没有破裂,人家懂什么叫感情破裂吗,是不是?一天到晚的骂,但是感情很深。但如果是知识分子,如果感情破裂了,可能还相敬如宾,但是内心就如“冰”了。这就是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生活语言。法律人讲社会语言、讲生活语言,人家能听懂。比如,你要问农民多大岁数了,他跟你一说,可能不准。因为在农村,有的人不记得自己的生日,有时候他跟你说的往往是虚岁,有的说虚一岁,有的说虚两岁,甚至有虚三岁。怎么办?你就问你属什么的。这个老百姓一般都知道。然后你一算就出来了。这就得懂天干地支,这就是生活。

所以,法律人能讲社会语言,能讲生活语言,才能让人家听明白。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法科毕业的人,调解案件,对他们来说难极了。有些没学过法律的人,调解案件往往更在行。这可能就是因为法科学生虽然有严谨的法律思维,但生活语言经验不足,被训练出来的调解案件就难。

法律人讲社会语言,不是轻易培养出来的,把法律语言、法律规定、法律的思维变成生活语言,这个运用能力,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在工作中体悟。

因此,我们这些年毕业的,年轻的法律人,社会生活积累不够,见的人不多,来了就办案。我呢,在农村生活过,在基层生活过,由于有家庭的影响,这个和老百姓都能够自愿地自觉地很自然地就打到一块去。所以我这个语言,人家就能听懂,或者说是愿意听或者是信,人家一听就当真了,就这么回事。这是一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语言学习,语言培训就能做到。我们今后就要在教学中就注重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就得改进。比如说,模拟法庭就是挺好的方式。同时,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就得允许大家发表不同意见,得讨论,然后你从中归纳。得有辩驳,就是工作当中也要有辩驳。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后台管理 |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07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法律语言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