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A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你能给出一个定义吗?请试着列出一个详尽的清单。
CA研究的对象是互动的会话(talk-in-interaction)。其要求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研究者为了研究故意人为控制或编造的会话。互动会话最好是口头的即兴的会话,最好是互动交流,而不是一个人的演讲或独白。CA的研究就是要通过分析互动会话,找出看似杂乱的会话背后的结构、机制、特点从而找出会话反映的社会秩序和规则。
典型的互动会话如会议、法庭审理、机构采访或访谈、电视访谈、医患对话、劳资沟通、入职访谈、商务谈判、专业咨询等机构话语,还有朋友聚会、家庭派对、室友交谈、日常电话、网络聊天等日常生活话语。
2. 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资料的转写,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复制原始信息。那么,转写到底丢失了什么?哪些是可以丢失的,哪些是不可以丢失的?
想百分之百转写音频或视频材料几乎是不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区分信息的不同类型以便分别对待。一般的会话材料会包括以下这几类信息:第一,环境信息,如CA材料录制的时间、日期、地点、参与者等;第二,语言信息,即所讲的话、所发出的人的声音、笑声等;第三,副语言信息,即手势、表情、体态语言等;第四,互动方式信息,如停顿、结巴、修正、重叠、笑声、气息声等;第五,杂音,如背景音、汽车声、割草机声等。
一般来说,上述第五类信息可以丢掉,第一、第二类信息不能丢。具体到哪些可以丢失、哪些不可以丢失要根据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目的和重点而定。如果只是单纯研究静态语言,则丢失一些会话互动方式内容和副语言内容是不会太影响结果的。但如果是进行社会学或者语用学的CA,就不可以只是记录单纯的会话内容,也要相应地记录会话互动方式和和副语言信息。如果尚未确定研究目的,那只有尽量多地转写细节。在忠于原录音和视频的细节与最终所转写的东西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或达成一种妥协。
3.你认为转写改变了材料的性质吗?怎样才能尽量不改变其性质?如果要用转写材料做应用性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或语用学的研究,收集和转写材料时要注意什么?
理想的转写并不会改变材料的性质,关键是怎样做到理想的转写。要想尽量不改变原材料的性质,就要求转写者具备一定相关知识和素养,经过会话转写的训练,对会话过程中的细节有敏感性;还需要转写者使用一套比较科学完备的转写体系,而且所选的转写体系应适应所做研究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尽量多地准确转写各种细节。
用转写材料进行应用研究、社会学研究或语用学研究,要求尽量收集那些未经加工制作的原始材料,会话应是自然发生的会话;进行转写时要对材料非常熟悉,应该反复听,注意其中的细节。除了注意环境细节和语言细节之外,还有特别留意互动细节和副语言细节。
4.CA分析中应当怎样衡量话轮结束与否?
话轮构建单位是指建构一个话轮所用的各种语言形式和成分,一般有词汇型的TCU,短语型的TCU和句子型的TCU。一个话轮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话轮构建单位来构建。话轮具有可推断性特征,也就是说,会话参与的各方可以根据话轮构建的过程推断出话轮构建单位的类型和话轮可能的结束点。一般可以根据以下三种情况去判断一个话轮结束与否:
(a) 语法标准:一个完整的TCU通常在语法上是完整的或者是合乎语法的,因而一个语法完整的TCU可能意味着一个话轮的终结。
(b) 语调标准:一个完整的TCU通常在语调上也是完整的,因而一个语调完整的TCU可能意味着一个话轮的终结。
(c) 语用标准:一个完整的TCU通常会执行一个完整行为,因而一个在语用上看来完整的行为可能意味着一个话轮的终结。
5 相邻对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相邻对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1)典型的相邻对:由两部分组成,即前件和后件,前件和后件分别由两个讲话人的讲话组成。典型的有问题-回答、呼唤-回答、打招呼-回应打招呼、侮辱-回应、威胁-回应、终结-终结、赞扬-同意/拒绝、请求-同意/拒绝、挑战-回应、道歉-接受/拒绝接受、吹嘘-欣赏/嘲笑、抱怨-回应、指责-拒绝接受/忏悔、主张-赞成/反对等等。
2)在多人参与的会话中,一个前件对应着几个后件的情况,后件可由不同的会话参与者对前件话语进行回应。
3)前件出现但后件缺失的情况,后件发话人并没有给出前件话语预期的应答,造成后件缺失。
4)相邻对的扩展,即在相邻对的前、中、后插入独立的话轮,分别构成了前扩展、中扩展、后扩展系列。
6.“无目的浏览”策略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策略?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策略?还有其他比较好的策略吗?
“无目的浏览”策略是 “自下而上”的策略。简单来说,这种策略就是浏览到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就去描写、分析它们。采用这种策略是因为这样研究者才可以不带什么“先入之见”,只是根据具体的材料作出具体分析,可用于研究的对象不是依据事先预制的理论来筛选的,也不是由这些理论来决定研究意义的大小。这种“无目的浏览”并非要求研究者不带任何动机,而是要求他们抱着开放的态度,对会话材料去探究、去发现,而不是去寻找已经被描写或已经被证实的东西,也不是根据某种理论而预测的东西。Sacks认为:对偶尔获得的会话材料的任何内容做分析,即“不带目的地”处理真实的会话,能够获得很好的回报,从“无目的”的分析中能得到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Schegloff也赞成CA从无目的浏览开始,并通过“注意”去关注新的会话特征和行为并找到一个值得分析的兴趣点。
尽管会话分析不宜从“先入之见”开始,但过去四十多年的CA中逐步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方法,对今天的会话分析还是大有借鉴作用。比如说,可以用以往被证明有效的“概念”形成机制去捕捉要分析的会话中的新“特征”。因此Have建议,一方面要对CA材料充分理解并保持开放的心态,另一方面要用CA传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去建构自己的“无目的浏览”。这样的研究方法比较折中,既不丢弃传统,又不受制于传统的桎梏。
7 语用误解是怎样通过语用同义和语用歧义体现的?
同一语言事实、同一语言事件或同一语言场景对于不同的会话参与者有着不同的语用意义,就会产生语用歧义,从而造成语用误解。如果不同的语用手段达到了相同或类似的语用效果,则语用同义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果使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未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语用效果,则造成语用误解。
(编辑:张卓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