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项目:谁是凶手—测谎仪辅助破案
小组成员:高越、李蕾、师智启、
檀敏璐、徐易
实验时间:2012年11月23日
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1 利用“测谎仪”对模拟说谎情境进行检测
1.2 掌握测谎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 实验内容和原理
2.1 实验内容:
本实验首先编造一个虚拟的犯罪故事,抽签决定其中的一人作为“罪犯”(阅读具体的犯罪细节),而另外一人作为“罪犯嫌疑人”(不阅读具体的犯罪细节)。之后主试向他们提问一些与犯罪信息有关和无关的问题,同时测量他们的生理数据:皮电、血容量、呼吸和血压。分析对应问题时的实验数据来分辨“罪犯”和“罪犯嫌疑人”,并和他们真实的身份进行比较,从而对测谎原理的科学性进行讨论。
2.2 实验原理
人们在说谎尤其是犯罪嫌疑人对犯罪过程、犯罪情节或犯罪结果撒谎时,常会出现怕谎言被揭露的异常复杂的心理,紧张、恐惧和慌乱等交织在一起,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其生理上会出现许多异常的变化,如深呼吸、屏气、呼吸节律加快或放慢,脉搏加快、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皮肤出汗,瞳孔放大,肌肉紧张、颤抖,从而导致呼吸曲线、心电图、皮肤电和肌电图发生相应变化。
3. 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3.1 确定犯罪情节和问卷
主试确定一份犯罪材料(包括犯罪工具、地点和人物等)和一份与犯罪情节无关的实验材料。对犯罪情节中的重要信息用粗体、较大字体表示。并且主试就犯罪细节制作一个问卷,其中还包括一些与犯罪细节无关的问题。
附1:犯罪材料
你是凶手
4月1日凌晨4点左右,在某出租房内,你用烟灰缸杀死被害,在对尸体进行不人道处理后,逃逸。
4月1日凌晨4点左右,你与被害者发生激烈的口角,逐渐演变为肢体搏斗。在争执过程中,你顺手摸到了放在茶几上的烟灰缸,举起烟灰缸砸到被害者的头上。被害者脑袋的被击部位立即凹陷,血糊满脸。被害者死死攥住你的裤子跌在地上,只出气不进气,低声地咒骂着你。你蹲下来,掰开被害者的手拿出裤脚,再用烟灰缸连续击砸被害者的头,直至血流满地,被害者毫无声息,头部完全变形。随后,你对尸体进行了处理。首先在厨房对尸体进行肢解,头颅部分,用出租房内的电饭煲进行烹煮,然后藏入一Hello Ketty洋娃娃内,弃于垃圾场;内脏部分,主要是肠子,用绞肉机搅碎后用马桶冲走;把剩下的部分切成碎片,随机的乱塞在别人的信箱中。
附2:与犯罪无关的材料
你是不明真相的无关群众
有一妇女手提包被偷,里面有手机、银行卡、钱包等。 20分钟后,她打通了老公的电话,告诉自己被偷的事。老公惊呼:“啊,我刚才收到你的短信,问咱家银行卡的密码,我立马就回了!”他们赶到银行时,被告知里面所有的钱都已被提走。小偷通过用偷来的手机发送短信给 "亲爱的老公" 而获取了密码,然后在短短20分钟内把钱取走了。
3.2 对被试分组
主试让被试抽签,随机产生“罪犯”和“罪犯嫌疑人”(主试不能知道被试的角色)。两组被试分别离开实验室,到达两个不同的地点。“罪犯”阅读犯罪材料;“罪犯嫌疑人”阅读和犯罪细节无关的材料。
3.3 对被试进行测试
十分钟后,两组被试到实验室门口,随机、依次地进入实验室。主试给被试连接上皮电、血容量、呼吸等传感器,测量被试皮电和呼吸频率的基础值;之后用血压计测血压的基础值。
一名主试按问卷对被试提问,另外一名主试记录被试对应问题的生理数据。问题模式:凶手的作案工具是否是XXX?等。被试回答模式:我不知道是不是XXX?
3.4 问题模式:CQT (准绳问题、相关问题、中性问题)
(1)你是叫…吗?(N)
(2)关于这个测试你愿意如实回答吗?(N)
(3)到目前为止,你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吗?(C)
(4)你有没有用电饭煲煮被害人的头颅?(R)
(5)你是汉族人吗?(N)
(6)你有没有对父母撒过谎?(C)
(7)案发时间是早上四点左右吗?(R)
(8)你曾经有没有闯过红灯?(C)
(9)你有没有用烟灰缸砸死被害人?(R)
(10)除了刚才的问题,你担心我问你别的问题吗?(N)
(11)你考试有没有做过弊?(C)
(12)你知不知道被害人的头颅被藏在Hello Kitty洋娃娃内?(R)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结果描述
每一名被测会被提问三遍同样的问题。
第一遍,由于紧张,嫌疑人的皮电和血容量都有很大的起伏;但是相比之下,罪犯的生理数据变化更为明显,尤其是涉及案件相关问题时,其波动较大。
第二遍,嫌疑人的各项数据都趋于平缓,除第10个准绳问题外,其余问题的生理数据都很正常;然而,罪犯的第二遍测试,各项数据变化依旧明显,特别是皮电和血容量。
第三遍,罪犯对所有问题已经熟悉,故各项指标起伏变小,但是和嫌疑人相比,浮动依然明显。此外,在测试过程中,通过图谱可以观测到,罪犯的小动作偏多,而嫌疑人则没有类似状况发生。
附:实验数据:
嫌疑人第一遍
C1 |
4053 |
C2 |
3252 |
R1 |
4048 |
R2 |
4047 |
C3 |
583 |
C4 |
703 |
R3 |
1026 |
R4 |
4042 |
罪犯 第一遍
C1 |
3570 |
C2 |
1196 |
R1 |
3503 |
R2 |
3795 |
C3 |
3765 |
C4 |
4038 |
R3 |
2283 |
R4 |
3311 |
嫌疑人 第二遍
C1 |
1570 |
C2 |
1151 |
R1 |
918 |
R2 |
1009 |
C3 |
899 |
C4 |
|
R3 |
920 |
R4 |
|
罪犯 第二遍
C1 |
2716 |
C2 |
1038 |
R1 |
4040 |
R2 |
4043 |
C3 |
4041 |
C4 |
3557 |
R3 |
4044 |
R4 |
3701 |
嫌疑人 第三遍
C1 |
962 |
C2 |
无波动 |
R1 |
971 |
R2 |
1002 |
C3 |
971 |
C4 |
|
R3 |
980 |
R4 |
|
罪犯 第三遍
C1 |
3529 |
C2 |
4037 |
R1 |
4046 |
R2 |
4040 |
C3 |
4041 |
C4 |
4042 |
R3 |
4003 |
R4 |
4039 |
R1和R2与C1和C2中的反应最大者比较:
罪犯: C <R
嫌疑人:C > R
R3和R4与C3和C4中的反应最大的比较:
罪犯: C <R
嫌疑人: C > R
综合撒谎概率分析数据
嫌疑人
第一遍 |
50.8 |
第二遍 |
18.8 |
第三遍 |
28.6 |
罪犯
第一遍 |
29.6 |
第二遍 |
39.0 |
第三遍 |
45.1 |
注:罪犯的R2的撒谎概率最高,三次分别是:41.1、48.3、38.8
4.2 结果的可靠性和影响因素:
4.2.1 主试态度和被试本身 本测验是学生实验,主试提问时态度不够强硬,因此被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紧张。如果主试觉得某一位被试是凶手或者不是凶手,则提问的态度也不同,这样给被试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不同。同样,被试对待犯罪的心态差异也有可能导致结果不同。
4.2.2 数据的选择及分析方法 本实验的血压变化无法显示谁是凶手,而选用皮电和血容量时,结果会较为明显,选用呼吸频率时判断也较为准确。同时,问题设置采用的是CQT模式,准成问题与相关问题相对照分析,相关问题的测试结果最能显示出谁是罪犯。
4.2.3 实验材料和问题 本实验设计的材料冲击力很大,其中的作案手法凶残。实验被试是大学生,对于这种作案手法受到的影响甚大。又因为经过十分钟的温习,犯罪细节尤其是里面的关键信息在脑子的记忆深刻。如果选用的材料刺激强度不够,以及“罪犯”对于其中的细节记忆不深,则可能加大了判断难度。同时,主试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让“罪犯嫌疑人”的反应波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