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3 月 18-19 日,袁传有教授到访阿斯顿大学法律语言学研究中心(CFL),开 展了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活动。
18 日,袁教授与老朋友、CFL 副主任 Krzysztof Kredens 博士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围绕研究课题、近期热门案件及其语言问题、法律语言学应用研究的思路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袁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从事的国家社科项目“新媒体普法话语多模态研究”的前期进展。他指出,随着政府不断深化、落实“依法治国”理念,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后将会有更加成熟的法制环境,利于多模态普法话语的研究,更利于法制理念的普及与传播。Kredens 博士对这个课题十分感兴趣,详细了解了该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计划等。袁教授还介绍了他近期关注的美国亚利桑那州 Jodi Arias 杀人案件的法律语言问题,包括公诉人与辩护律师的话语风格异同、诉辩双方对 Jodi 的表述“feel ashamed”的不同解读与阐释、辩方对心理学专家证人的直接询问言语风格等。

图一: 袁传有教授向 Kredens 博士介绍国家社科项目研究进展
随后,Kredens 博士介绍了他目前从事的课题:基于 Seven-up 节目语料库的个人话语风格历时研究。他指出,该课题是服务于法律语言学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年龄段话语异同,了解哪些话语特征具有稳定性,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而哪些话语特征随年龄不断变化。该研究有助于为作者文本识别(authorship attribution)以及社会语言画像(social linguistic profiling)提供理论依据。Kredens 博士指出,该课题的一大难点在于语料搜集。幸好,在课题设计时无意间发现了 BBC 推出的节目 Seven-up。该节目历时 42 年,每隔 7 年把嘉宾召集到一起,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这为 Kredens 博士的课题提供了翔实的语料。
最后,袁教授与 Kredens 博士就中国法律语言学应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交换了意见。
Kredens 博士指出,广外有一个良好的法律语言学科研团队,研究实力强,应尽快参与应用研究。他结合 CFL 的实践经验,建议中国同仁可以先抓好应用的基础研究(如个人语言风格分析),抓住机遇(如参与大案、要案的法律语言问题分析),寻求突破。

图二: 袁传有教授与 Tim Grant 博士
19 日,袁教授与徐优平博士一起参与了由 CFL 推出的“法律文本识别分析一日培训”(Forensic Authorship Analysis Day Course)。本次培训由 Tim Grant 博士、Jack Grieve博士担任主讲教师,共吸引了 15 名来自警察系统、政府部门(法证部)以及高校的法律语言学应用研究爱好者与科研人员的参与。在培训期间,袁教授与徐优平博士分别就计算语言学在作者文本识别中的优势与不足、个人言语风格(idiolect)在作者文本识别分析时的应用情况两个问题请教两位授课老师。

图三: 袁传有教授向 Jack Grieve 博士了解计算语言学在作者文本识别中的应用情况
本次培训秉承了以往一日培训课程的传统,如 2008 年的“法律文本分析”培训(Forensic text analysis)、2011 年的“侦查讯问中的法律语言”培训(Forensic Linguistics for Investigative Interviewers)、2012 年的“有口译人员参与的询问”培训(Interviewing with an Interpreter)等,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向学员传授法律文本作者识别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帮助学员展开实例分析,提高他们的应用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