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第十二届全国法律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线召开。本次研讨会共邀请了六位国内外知名的法律语言学专家进行主旨发言。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教授以“服务于涉外法治建设的新外语人才培养规划研究”为题,指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急需新外语人才。这类人才需要服务于涉外法治建设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标准的迭代、涉外法治建设的“三融”新外语人才培养的规划方向、涉外法治的新外语人才培养规划体系构建。涉外法治人才不仅要法学知识扎实,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也很重要。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法学人才的外语培养,提高对其外语能力的评估标准,以满足当前社会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
余素青教授发言
法国里尔大学的Anne Wagner教授针对E-Agroa 2.0上的表情符号(emoji)进行解读,介绍了互联网表情符号与社会背景的关联性。在疫情时代,微信表情也戴上了口罩,说明了表情符号与社会的高关联性及其高频使用率,体现了表情符号强大的社会影响范围与力度。随后,她举例说明了部分网民对这类符号的滥用,不仅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助长了某些违法犯罪行为,而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因此这一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Anne Wagner教授发言
英国阿斯顿大学的Tim Grant教授梳理了文本作者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该领域的三大分支——文本作者对比分析(comparative authorship analysis)、文本作者社会语言学画像(sociolinguistic profiling)与作者文本检索(author search),并指出该领域目前存在效度检验、研究者偏见与分析逻辑的合理性三大方面的问题,介绍了这些方面的最新进展。
Tim Grant教授发言
西南政法大学张翠玲教授介绍了基于似然比框架的法庭语音证据评价范式。从似然比用于法庭语音证据评价的研究进展开始分析,说明了从“forensic speaker identification(法庭话者鉴定)”到“forensic speaker comparison(法庭话者比较)”的转变,即用二分法和百分比进行语音比对的差别,并体现了后者在司法实践中的优势。随后,通过国际司法实践的发展进程和三个典型案例,即名誉侵权案、涉嫌非法经营案和杀人案解析了语音证据评价的司法实践及其法庭适用。最后,张教授介绍了基于似然比框架评价法庭语音证据这一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挑战。
张翠玲教授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袁传有教授以“法律语言学‘工具包’里的新利器——兼论法律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交融”为题进行发言。他先介绍了“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的更名,即从“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nsic Linguistics”转变为“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nsic and Legal Linguistics”的过程。随后,他从“法律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交融的兴起之缺乏互动”,到“新发展之兴趣渐浓”,再到“新视野之James R. Martin为二者交融做的贡献”,对二者相互结合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介绍,说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新利器”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此外,袁教授还展示了团队的一些研究成果,为研究生的论文与社科项目选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袁传有教授发言
英国QED 法律取证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国际法律语言学协会(IAFLL)现任主席、英国阿斯顿大学法律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Isabel Picornell博士以 “Expert or Educator? —the Evolving Role of Forensic Linguistic Expert Evidence in Court”为题,阐述了“专家证人”的定义,提出了专家证人专业能力的评估标准。她结合个人经历,举例介绍了法庭专家证人证言采纳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强调专家证人应作为法庭上的“教育者“,而不是“决策者”,帮助负责审理案件事实的人员理解相关的语言证据。
Isabel Picornell博士发言
六位法律语言学领域的专家针对国内外法律语言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与法律语言学的前沿研究展开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扩展了法律语言学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深刻体现了新时代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和专业化”。本次研讨会的六场主旨发言精彩纷呈,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意犹未尽,直感慨“要不是疫情,就可以多些面对面的进一步交流机会,好好和专家们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