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研究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业委员会  组织机构  秘书处  活动安排  资源下载  研究所  概况介绍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研究平台  学生园地  资源共享 
当前位置: 首页>>最近新闻>>正文
 
第十三届全国法律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大会总结发言
2024-10-29 20:00 郭万群 


第十三届全国法律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大会总结发言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原工学院 郑州科技学院 郭万群

2024.10.27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各位同学

大家上好!

今天,我们在金秋收获的季节里,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法律语言学学术研讨会。我受大会筹委会的指派,非常荣幸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对本届大会进行总结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法律语言学专委会,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感谢各协办单位的鼎力支持,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和深入讨论,感谢所有参会代表的热情参与,同时也感谢会务组全体成员和志愿者团队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没有你们的努力和付出,就没有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谢谢!

1025日晚上19:00-20:00,我们召开了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大会,讨论了学会会徽logo设计方案,讨论确定了2025-2027年年会和枫林书舍高端论坛的承办单位。

在为期年会议程中,与会代表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语言学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会议议题广泛,涉及AI赋能的法律语言学研究、法律语言文化与文学、法律与翻译、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司法语言研究、法律话语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现了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一、会议亮点与特色

在总结本届年会的特色时,我也通过AI赋能的技术,把本届年会主旨报告、主题报告和平行论坛交流论文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提取了top200高频词,并用大模型进行解读挖掘。我用高频词生成的词云图(如图)充分体现了我们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学科领域特色,投喂秘塔或kimi,大模型会准确识别出词云图所体现的中国法律语言学学科。本届年会有许多亮点,成果颇丰,可概况为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1AI驱动的法律语言学研究

围绕“AI时代法律语言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题,共有1位主旨报告、4位专题报告及15个平行论坛发言论及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法律语言学研究,这表明,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在法律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热点。这反映了学术界对利用新技术解决传统法律语言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新研究领域的探索。

2、跨学科多元融合

法律语言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不仅离不开法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支持,而且内容涉及法律与文学法律与教育法律与翻译以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议题,体现了法律语言学自身的跨学科属性。刚才余素青会长在主旨报告中为我们描绘了法律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博大精深的研究领域蓝图。本次会议中,组委会不仅邀请到哲学家李德顺教授、法学家陈金钊教授等权威专家,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价值学、法学方法论、法理学的指导;而且,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了法律语言学领域许多跨学科研究成果。例如,前任会长袁传有教授在他的报告中将法律语言学与社会学、价值哲学等领域相结合,探讨了法治话语中的技术性和图标化问题。再例如,杨敏教授关于法律英语教材评价框架研究以及张磊教授关于法律与文学的研究报告。这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也为解决实际法律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不仅关注法律语言本身,还关注其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应用和影响。

3、国际化视野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本届年会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他们分享了国际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例如,李德顺教授在其主旨报告中探讨了翻译中的文化对接问题,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李教授提出了跨文化沟通的“三大信念”作为价值引领,即:彼此信任、言行一致、主体性担当等三大原则例如,张法连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提出通过AI技术提升法律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更好地传播中国法治文化。杨敏教授从合法化理论视角出发所所的法律英语教材评价框架研究,用想象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身份的视角深入阐释法律英语学习的特殊性,通过教材评价框架的建构,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为学,提升法律英语教学的质量。这些研究不仅拓宽了法律语言学的研究视野,也为法律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4实证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的多维度法律话语分析

会议议题如司法话语多模态研究法律话语、法律符号学、法律语料库以及法律语言实验(文本、语音、心理等分析)等,显示了对法律话语多维度分析的重视。这种分析不仅包括文本层面,还涉及话语的多模态特性。例如,黄萍教授专题报告时空场景中的法律话语研究:老年人维权与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展示了法律语言学研究如何服务于老年人维权等社会实践;以及张新红博士关于引渡案件中翻译人员提供专家意见的开创性实务

5本届年会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本次会议共有156位代表提交论文12位代表因为学科专业评估等原因请假,实到144位,充分彰显了学会的参与度和影响力26日下午的平行论坛是年会参与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有幸走进大多数平行论坛,聆听了部分代表的发言以及专家的点评,各分论坛的交流异常热烈,不管是博导、还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同为法律语言学的同仁,不论出身”各抒己见,不仅表现了学界前辈对后辈的关切和提携,更加凸显法律语言学界后继有人。正是这些风华正茂的硕博研究生群体才是我们学界的未来之星。

以上对各位专家报告的总结挂一漏万,也未能对平行论坛各位代表的交流内容做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敬请谅解。

以上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多样性和深度,也反映了学术界对法律语言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全面认识和积极探索。通过这些学术交流,可以促进法律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创新,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法律实践和法律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二、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未来展望“三向”驱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的未来充满期待。通过两天紧张的学习以及与同行专家学者的交流,我个人对法律语言学研究未来发展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肤浅认识,在这里抛砖引玉,仅供大家在法律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参考

1深化AI应用,赋能法律语言学研究“走向未来

正如余素青会长和张清副会长在报告中对于AI赋能法律语言学的新方法、新方向、新范式以及AI时代法律语言学愿景的展望我们必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深入探索AI技术在法律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发挥语言学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应用以及深度学习领域的学科优势,推动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为法律语言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正如张新红博士在专题报告中所阐述的To AI or not, that is NOT a question!”。我们期待通过AI技术,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法律语言的复杂性,提高法律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2、开放多元跨学科发展,落实三步联动向国家社会需求

第一步:要坚持请进来的办会原则,专委会应继续发扬专委会年会邀请相关学科知名专家莅临大会做主旨报告的办会亮点,并主动邀请业界专家莅临报告,通过主旨报告以及实务成果分享的方式,加强交流,互通有无;

第二步:我们应当直面新时代的新作为、新担当,主动走出去,主动了解国家和社会急需,寻找发展新领域持续关注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实务应用,强调研究成果要服务于法律实践。我们期待通过法律语言学的研究,能够为法律实务和社会相关领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推动法律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步:走进去,我们不仅要像张法连教授主旨报告所描绘的宏伟蓝图那样,通过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走进”西方文化;我们要积极探索董晓波教授所描绘的这个法律语言学3.0范式,这也是新时代我们研究会的新作为、新担当,那就是:国家需求导向,直面社会问题进一步强化法律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特性,与各相关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进行接触与合作,直接参与服务社会的大潮,勇于走进与我们法律语言学相关的应用场景。结合我国法律语言学的学科背景和特点,要重点在董晓波教授所说的“五国”(国际传播、国际法治、国际组织、区域国别、国际安全)转型方面发力,也要像葛云峰教授、黄萍教授、何静秋教授等专家所做的研究那样关注网络虚假新闻标识与防护、“老年人维权”以AI时代电信诈骗反诈机制等社会场景。我相信,秉持开放多元的新理念,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融合与发展,能够为法律语言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创新点和解决方案,推动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3携手助力中国法律语言学专委会“走向世界

鉴于我们研究会的学科底色(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我们要努力像袁传有教授、董晓波教授等专家那样主动走出国门,通过学术会议交流和学术出版走进国际法律语言学核心组织和专家圈,分享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继续推动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我们期待通过国际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全球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提升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本届年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不仅分享了研究成果,交流了学术思想,也收获了友谊和合作。让我们以本届年会为新的起点,携手共进,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推动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的进步而不懈努力。


硕果飘香秋意浓,法语研坛聚英才。

智慧火花汇海淀,共谋法治新未来。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为本届年会付出辛勤努力的所有人员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后台管理 |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07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法律语言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