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信息与语篇信息的区别与联系如何?
语言信息研究主要是对语句内部的信息结构进行解析。主要是从微观结构出发,着眼于句子层面,对社会背景、认知因素未予以重视。
语篇信息研究,既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也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既涉及宏观结构,又涉及微观层面的分析;关注社会和认知等。语篇信息关注微观层面句子的结构,又关注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
联系:语言信息研究的局限性为语篇信息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语篇信息研究也离不开微观层面的分析。所以语言信息研究和语篇信息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2. 如何定义语篇树状信息结构中的信息单位?它有哪些不同的值?
信息单位是语篇信息结构中表达完整意义的最小的完整单位,承载内容。
信息单位的基础是命题。命题具有多个不同的值:信息点、信息点的值、信息层次、信息的共享分类、信息成分等。
3. 请对下面的语篇进行信息层次和信息点分析,并绘出语篇树状结构图。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确保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21日在京召开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KN)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会议并讲话。(WT)
据悉,首届2007级免费师范生目前已经进入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阶段(WF),10807名学生在908所中小学进行实习(WR),即将于2011年夏季正式毕业(WN)。为了确保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明确规定(WY):“有关省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做好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各项工作,确保每一位到中小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有编有岗。”(WT)按照这一要求,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WB),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责任、落实编制、落实岗位,做好履约管理,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WT)。
KN

WT



WF WY
WR WN WT WT
WT
4. 请对上题中第二段的信息点进行分析,探讨这些信息点是如何发展其上层信息的。
第二段中的信息点是针对第一段中的核心命题展开的,就“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内容展开说明。就第二段来说,整段有两个一级信息点:第一个主要针对教育实习阶段的安排;第二个针对中央领导就此做出的指示。第一个信息点下有两个二级信息;第二个信息点下也有两个二级信息点,其中第二个二级信息下又有一个三级信息。各信息点在图中自上而下的先后顺序表明它们在语篇中的线性位置。首先本段有两个一级信息点,紧接着第一个一级信息下的WR与WN两个三级信息对一级信息WF进行时间和地点上的说明。第二个一级信息点“确保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有两个三级信息WT“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明确规定”WT“就业实施办法”作为其措施,是对其的进一步发展。
5. 请针对以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片段进行分析,探讨对话中信息共享分类的使用和在适时语境中的作用。
此语篇是一段对话,其信息的共享分类情况如下:
昭乃江东微末之士(R)为“A知,B不知”,以自谦之语开启对话;
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Z)为“在场人均知”,以共知信息减少交际的冲突,有利于信息顺利发展,同时借此凸显对方的狂妄;
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S)为“B知,A不知”,以此信息作为对上一条信息的否定,营造谦虚形象;
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为“在场人均知”,以共知信息再次进攻,凸显对方的狂妄;
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为“B知,A不知”以此信息顺势肯定对方的信息,将计就计彰显自己的实力;
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B知,A不知” 以此信息阐明己方的立场;
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B知,A不知” 以此信息阐明己方的立场;
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B知,A不知” 以此信息进一步使己方神秘化,促使对方让步。
6. 在语篇信息流动的各种现象中,信息组块的表现和特征如何?
信息组块的表现:语篇信息流动中会产生信息增生、信息灭失、信息缓流和信息漩涡等现象。信息增生中,信息以组块形式促成语篇的不断发展,但有些组块对核心命题没有实质性的贡献,是游离于信息流的增生信息。信息灭失是信息灭失是指对于某一参与人具有价值的信息, 没有受到该参与人的有效处理而导致该信息退出信息流。信息缓流是指信息的流动顺畅、回溯少、涉及因素少, 信息交换过程简单。信息发展和传递有时在某一信息点集中进行、往返徘徊, 造成信息漩涡。
特征:整体性、相对独立性、层次性
7.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语篇树状信息结构模式指导学生提高英语快速阅读能力?
首先,快速阅读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核心信息,每部分的小标题以及每一段的中心句可以视作语篇树状信息结构的二三级信息,以此类推可以形成整个语篇的树状结构图。形成树状结构图后,不必仔细阅读每一处细节,而只需按照题目要求按图索骥即能迅速将答案定位。
8. 请分析李白《静夜思》及其许渊冲英译本中的语篇信息成分,探讨信息成分分析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静夜[c,t]思[P,A]
床前[c,l]明[P,Q]月光[e,2],疑[c,o]是[P,R]地上[c,e]霜[e,5],
举头[c,t]望[P,B]明月[e,3],低头[c,t]思[P,B]故乡[e,3]。
A Tranquil [c,e] Night [e,2]
Before my bed [c,l] a pool of [c,e] light [e,2],
Is [P,R] it [e,2] hoarfrost [e,5] upon the ground [c,l]?
Eyes raised [c,m], I [e,1] see [P,B] the moon [e,3] so bright [c,e];
Head bent [c,m], in homesickness [c,l] I [e,2]’m drowned [P,S].
与原文相比,译文把题目处理成名词词组,过程成分缺失,少了原文那种动静相宜的意境。原文第一句与第二句在信息成分构成上构成平行结构:环境成分+过程成分+个体成分。而译文第一句与第二句不具有这种结构。译文第一句信息成分与原文基本对应,从语法角度讲,译文省略了原文中的过程成分,加入了一个量词作为修饰成分。第二句译文补充了“it” ,增加了疑问语气。原文第三句和第四句构成平行结构,这种平行结构只在译文的前面部分得到体现。
中国古诗词语言凝炼,结构齐整、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译者在分析中很难全面照顾结构、内容和意境,而是借助信息成分补充、增加和重组等手段以忠实内容为主,传达意境为辅。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信息成分在诗歌翻译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帮助深入理解原文结构特点,准确把握内容,了解意境传达手段;2)根据译入语特点,恰当运用信息成分改变手段,合理安排信息成分,有望做到译文意、神、形兼备。
9. 请举例说明语篇信息分析在英语听力训练中的作用。
语篇信息分析在英语听力训练中的作用举例:英语笔记记录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是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部分讲座的考点之一,也是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经验,学生记不好笔记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对讲座语篇结构的宏观掌控,二是对细节信息的把握。英语讲座结构稳定,通常都是开篇点明讲座核心命题、针对人群、结构等信息,接下来一一阐述。而讲座的目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在教学中利用语篇信息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篇结构意识,准备把握文章整体结构,根据核心命题理解关键信息单位,根据信息发展预测某一类信息的出现等技能,学会按组块安排笔记结构,记录各组块中的核心信息,如WT, WB, HW,WE等,使比较调理清楚,关键信息不遗失(王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