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法律语篇信息理论”(Discourse Information Theory,简称DIT)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杜金榜教授提出并由其所在学术团队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理论,已被陆续应用于法律语篇分析、普通语篇分析、文本作者鉴别、说话者识别、法律语言心理分析、英语教学等领域的研究。继陈金诗、徐优平、葛云锋三位博士在法律语言学国际顶级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SSCI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后,张少敏博士的论文Authorship attribution and feature testing for short Chinese emails(中文电子短文本的作者鉴别及特征值测试)以及A study on authorship attribution of Chinese texts based on discourse information analysis(基于语篇信息分析的中文文本作者鉴别研究)同时在该期刊出版。这不仅是学者个人的成果,更是一个创新性理论及其实际应用为国际学者深入了解的明显标识。本期我们专门采访了张少敏博士,请她谈谈在国际SSCI期刊发表两篇文章的感受和经验。
记者:祝贺您,张博士!能同时在法律语言学界世界顶级期刊发表两篇文章是学者莫大的喜悦。能不能先分享一下您你看到期刊目录的第一感受吗?
张少敏:当时有一种非常欣慰的感觉,一方面是有机会让国际法律语言学界深入了解我们的语篇信息理论(DIT);另一方面,显示了我们法律语言学团队集体劳动的成果,尤其是历次导读课中与老师进行充分的知识分享和思想碰撞,为我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推动力。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自豪!
记者:我们相信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离不开高质量的研究。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张少敏:一篇是基于语篇信息分析(DIA)的文本作者鉴别研究,是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成果;另一篇是微观层面的实验研究,以中文电子邮件为语料进行特征值检测,实现匿名邮件的作者鉴别。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换中人们使用更多的是电子文本,如电子邮件、IM聊天记录和社交媒体消息等,因此这类研究的成果将会在司法实践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做好类似的研究,可以为研究成果最终走向司法实践做充分的准备。
记者:嗯,非常有意思的课题。除了选题新颖外,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也是在国际期刊发文章的必备条件。能否介绍一下DIT的主要内容?
张少敏:DIT即语篇信息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从信息单位及其在语篇中的布局这一宏观层面和信息单位内信息成分的关系这一微观层面对各类语篇进行分析的理论。DIT是由杜金榜教授于2007年提出来的,近年来无论是在理论建设本身上还是相关的语料库建设、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语篇信息理论的核心理论模式是语篇信息树状结构模式(TSDI)(见 杜金榜 2007,发表于《现代外语》),该理论得到我们法律语言学团队的进一步发展,有更多相关理论模式相继提出。该理论适用于各类书面和口语语篇的分析。
语篇信息结构模式把信息定义为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结构且能构成用于交际的最小完整意义单位的命题。该定义反应了信息的本质及其在交流中的作用。根据该定义,信息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也是知识的一种表征。会话参与者使用、处理并共享信息,将各个信息单位组织成一个具有层级体系的语篇。
具有层级体系的语篇信息有且仅有一个核心命题,每一层信息单位都可以和其下层信息单位(父信息和子信息)以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每个信息单位都可以从信息层级、信息点及信息点值和信息共享类型等方面来分析。通过系统的语篇信息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到整个语篇的清晰的信息树状图。树状图主要展示语篇的宏观结构,而语篇的微观结构则是指每个信息单位的内部结构,体现的是信息成分及其呈现方式。从微观层面,每个信息单位包括三种主要信息成分,即过程、个体和环境,每种信息成分都有各自的呈现方式。一个命题可以看成一个过程,该过程以谓词为中心,所涉及的事物是个体,过程和个体都在一定环境中存在并发生作用。
记者:确实具有创新性!您觉得与传统的作者文本分析相比,基于DIT理论的分析优势在哪里?
张少敏:第一,DIT的第一优势在于它可以使我们有效避免语言动态表现形式的羁绊,从比较稳定的信息层面对语篇进行分析;第二, 由于直接从信息入手,DIT对于注重内部信息连贯的语言,比如汉语语篇,会有更加稳定和明显的分析效果;第三,采用DIT,我们既能从语篇的宏观层面分析,也能从微观层面的信息单位内部进行分析,因此能够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语篇。
记者:嗯,除了这些理论优势以及基本的语篇信息分析方法,在分析上有没有进一步的创新呢?
张少敏:在DIT的理论框架下,采用语篇信息分析方法(Discourse Information Analysis:DIA),抽取语篇信息特征值,经过测试,用来作为鉴别文本作者的指标,应该算是研究方法方面的一个具体的创新吧。
记者:好的。接下来能不能分享一下大家感兴趣的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国际期刊投稿的步骤、时间、注意事项等?
张少敏: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是SSCI期刊,所以在投稿方面有非常便捷、具体的指引。在其官方网站上注册为用户后即可投稿,十分方便。一旦投稿成功,会有邮件通知,网站上也会有显示。如果某天显示为In review的状态,说明论文已经被送外审。送外审到收到第一次结果通知的时间间隔大概是12周,编辑会告诉你外审结果,修改或者被拒。我收到的是修改的结果,给的修改时间是12个月,不许提前交稿或者不做改动就交稿,违反规则就不会再接受稿件。后来再修改的时间就视情况而定,可短可长,短的24小时内就要你提供反馈,长的可能1-2个月。
记者: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少敏:最大的挑战应该就是论文修改的具体操作,要针对大量的审稿意见一一作出修改和回应。幸运的是,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杜老师和我们法律语言学团队的很多鼓励和帮助,使我能坚持下来。
记者:是的,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老师、同事和家人的帮助。您觉得给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
张少敏:从最初对我的论文写作方案的首肯到对我论文投稿的鼓励,再到有关论文修改方案的讨论,每一步都凝聚着导师杜金榜教授的关心。没有杜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没有足够的信心和科学的方法来应对其中的一个个困难。是杜老师带我们走进法律语言学这个令人着迷的研究领域,又是杜老师带领我们基于DIT开展应用研究,使我们的研究结出累累硕果。
记者:的确,导师不仅是学术的启蒙者、领路人,更是一个团队的灵魂人物。最后,能否请您给在读的博士生一些建议?
张少敏:我刚刚从在读博士生变成博士毕业生。自己的感受就是,要想被国际学术界认可,我们必须做出具有我们本土特色的研究。杜老师的DIT是我们发挥本土特色的很好的理论依托,希望各位不仅能把这个理论学好,更要能用好。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在学术道路上再上一层楼!
张少敏:谢谢母校及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对我的鼓励和支持,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在法律语言学领域取得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