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ST简介
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以下简称RST理论)是美国学者W. C. Mann和S. A. Thompson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系统功能理论的框架下创立的篇章生成和分析的理论。RST理论命名和定义了20多种结构关系,各种修辞结构关系的定义包括限制条件和效果两个部分。修辞结构关系具有相对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关系是RST理论的核心,也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标志。RST结构关系不仅考虑句子的命题意义,同时也考虑作者的交际意图。RST结构关系在语篇分析中用RST关系图来表示。
二、RST的主要内容
1、RST理论通过描写篇章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叫连贯关系、话语关系或连接关系)来分析语篇,这些大小不一的部分称作结构段(span ),各部分由定义的功能关系相连接组成更大的部分,依次类推,直至组成完整的语篇。每个语篇的结构段多少是不固定的,结构段多的语篇其语义关系也复杂。绝大部分语义关系是不对称的(asymetry of relation),即绝大部分的关系是“辅助”( satellite)和“核心”( nucleus)的关系。这种关系性可以利用树形图标注出来。
2、RST关系的两个结构段具体区分为核心结构段和辅助结构段,核心结构段又分为单核心结构段关系和多核心结构段关系,单核心结构段关系只含有一个核心结构段和一个辅助结构段,多核心结构段关系实际没有核心与辅助之分,各部分是并列关系。
3、RST理论认为,整个篇章的各个小句的组合是有层次的或等级的。其特点是:两个小句之间的关系是最低层的,然后几个小句和几个小句之间的关系组成高一层次,然后再由更大的语言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组成篇章。每个篇章的层次多少是不固定的,层次的多少是由篇章中句与句之间语义关系的复杂程度决定的。通常情况下,语义关系越复杂,层次就越多。
4、RST理论认为,篇章的整体性(unity)和连贯性(coherence)都源于功能性,因此RST理论研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从功能的角度考虑的。
三、RST的应用
1、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
主要包括:语篇生成、语篇解析、语篇概括、论点评价、短文记分(连贯性的测评)和机器翻译等。
2、在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主要有:语言对比研究、Scott运用RST分析动作间的程序关系、Pery-Woodley探讨了法语指导性语篇的修辞关系实现,荷兰语、德语、阿拉伯语等语言的研究也都有运用RST理论的。
3、在对话和多媒体方面的应用:
RST理论主要用于分析书面语篇,但也有人把它用来分析会话。如:Fawcett和Davies运用该理论对话轮内进行会话分析、Daradoumis把其延伸到分析话轮间的关系、Stent用RST关系标注任务型口头对话等等。
在多媒体环境下,Rocchi和Zancanaro提出利用RST结构概括不同的媒体、纪录片内容、该理论还被用于超文本生成领域等。
4、在话语分析与写作中的应用:
RST常被用来描述或理解篇章结构,并把修辞结构和前指或衔接等联系起来。Fox比较了书面和口头语篇、探讨了修辞结构和前指关系。Sarjala分析了学术语篇中因果关系的标记。还有许多研究用RST来分析第二语言写作、探讨语篇的连贯。
四、RST的特点
1、RST是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2、它用关系形式描写语篇不同层级的修辞结构,具有递归性。
3、语篇中大量存在的无标记隐含关系命题是形式主义的语篇分析理论一直无法解释的难题,RST理论从功能的角度为这一现象提供了解释框架,这对于从根本上揭示语篇的连贯性及交际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RST结构分析还为语篇质量(连贯性)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标准。
5、RSTtools工具的开发和已建成并公布的篇章结构标注语料库,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五、参考文献
Taboada, Maite and Mann, William C. 2006.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looking back and moving ahead [J]. Discourse Studies 8(3).
Taboada, Maite and Mann, William C. 2006. Applications of Rhetorical Theory [J]. Discourse Studies 8(4).
徐赳赳. 1999. 复句研究与修辞结构理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 伟. 1994. “修辞结构理论”评介(上)[J]. 《国外语言学》第4期.
王 伟. 1995. “修辞结构理论”评介(下) [J]. 《国外语言学》第2期.
王伟, 董冀平. 1995. 修辞结构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 《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